大衛·薩利(1952年生於美國俄克拉馬州諾曼)分別於1973年和1975年獲瓦倫西亞加州藝術學院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當代新表現主義最重要藝術家之一。他多以借用的方法把各種不相關的內容混合在同一個主題中來創作,在創作中使用不同風格、空間、色彩和手法,造成畫面的不和諧關系。而正是這種不和諧的碰撞,卻為觀者帶來了充滿藝術想象力的意外發現。藝術家目前於紐約布魯克林定居及從事藝術創作。
他曾在眾多美術館及博物館舉行個人展覽,包括美國格林威治布蘭特基金(2021年)、法國巴黎達太羅帕克畫廊(2020年)、西班牙馬德里哈維爾·洛佩茲和弗朗西斯畫廊(2019年)、西班牙馬拉加當代藝術中心(CAC Málaga)(2016年)、美國達拉斯當代藝術中心(2015年)、美國芝加哥藝術俱樂部(2014年)、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2012年)、墨西哥蒙特雷博物館(2000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城市博物館(1999年)、奧地利維也納現代美術館(2000年)、意大利都靈沃利城堡當代藝術博物館(2000年)及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1999年)。他亦曾參與多個群體展覽,包括美國紐約水車市帕里什美術館的「Every Picture Tells a Story, Parrish Art Museum」(2018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Before/On/After: William Wegman and California Conceptualism」(2018年)、瑞士日內瓦現代和當代藝術博物館的「Zeitgeist」(2017年)、美國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的「Fast Forward: Paintings from the 1980s」(2017年)、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翰美術館的「Third Space/Shifting Conversations About Contemporary Art」(2017年)、美國紐約帕里什美術館的「Unfinished Business: Paintings from the 1970s and 1980s by Ross Bleckner, Eric Fischl, and David Salle」(2016年)、美國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的「America is Hard to See」(2015年)、美國波士頓沃克藝術中心和波士頓當代美術館的「This Will Have Been: Art, Love, & Politics in the 1980s」(2012年)及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The Pictures Generation」(2009年)。
在1987 年,正值34歲的薩爾成為最年輕的藝術家在惠特尼美術館舉辦職業展。其作品可見於多個國際公營以及私人收藏,包括美國俄亥俄阿克倫藝術館、奧地利維也納阿爾貝蒂娜博物館、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翰美術館、美國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布蘭特基金、美國洛杉磯伊萊·布羅德基金、美國洛杉磯布羅德、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美術館、法國巴黎蓬皮杜中心、美國德州達拉斯藝術博物館、美國新迦南玻璃屋、美國紐約東漢普頓會館、美國紐約霍爾藝術基金、德國柏林漢堡火車站美術館、美國紐約康奈爾大學赫伯特·F·約翰遜藝術館、美國紐約巴德學院瑪麗路易絲·赫塞爾收藏、以色列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芬蘭赫爾辛基奇亞斯瑪當代藝術館、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丹麥漢勒貝克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館、德國亞琛路德維希國際藝術論壇、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密爾沃基美術博物館、義大利羅馬卡洛·比洛蒂博物館、西班牙馬德里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美國芝加哥當代藝術館、美國洛杉磯當代藝術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達勒姆杜克大學納賽爾藝術館、澳洲國立美術館、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帕里什藝術博物館、美國俄勒岡波特蘭藝術館、美國緬因波特蘭藝術館、美國邁阿密魯貝爾家族收藏、英國倫敦薩奇收藏、美國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泰國曼谷桑薩布當代藝術館、美國華盛頓西雅圖美術館、美國紐約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荷蘭阿姆斯特丹城市博物館、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以色列特拉維夫、荷蘭埃因霍溫範阿貝博物館、美國里士滿維吉尼亞美術館、美國明尼蘇達州沃克藝術中心、美國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館、美國堪薩斯威奇托美術館、及美國耶魯大學美術館。
薩利亦有眾多有關藝術的著作,他曾在「Artforum」、「 Art in America」、「Modern Painters」、「The Paris Review」及其他展覽目錄和選集上發表他的論文和訪談。他最近的論文集「How to See」由W.W. Norton於2016年十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