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卡琳·托馬斯(1971年生於美國肯頓)以水鑽、琺瑯彩及色彩繽紛的顏料作為她華麗精致作品的媒材。她對藝術史及古典流派中的人像、風景和靜物畫的研究相當深入,在作品中往往提出複雜的女性身份概念及擴大美的定義。托馬斯以水鑽襯托出女性特質,凸顯作品中的某部分,同時隱約地挑戰大眾對於女性的定義。托馬斯現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定居及從事藝術創作。托馬斯分別從不同的藝術時期和文化影響獲得靈感,特別是現代主義早期的畫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巴勃羅·畢卡索、亨利·馬蒂斯、愛德華·馬奈和羅馬爾·貝爾登等等。參考以上的現代大家的經典姿勢和抽象設定,她將女性在藝術裏的傳統被動角色重新定位。托馬斯沿用六十至八十年代的圖案和家居空間,因為當時的社會充滿了動蕩,而特別多美籍非裔女性推翻了傳統對於美的定義。
托馬斯分別在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及耶魯大學藝術學院獲得藝術學士學位(2000年)及藝術碩士學位(2002年)。他曾在眾多美術館及博物館舉行個人展覽,包括美國代頓藝術學院(2018年,將會舉行)、美國西雅圖Henry Art Gallery(2018年,將會舉行)、美國波莫納學院(2018,將會舉行)、美國佐治亞州藝術博物館(2017年,將會舉行)、美國紐科姆博物館(2017年)、美國亞特蘭大斯佩爾曼學院美術館(2017年)、美國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2016年)、美國阿斯蓬美術館(2016年)、美國紐約光圈基金會(2016年)、美國羅切斯特喬治·伊斯塔曼紀念館(2014年)、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2012-2013年)、美國洛杉磯聖莫尼卡藝術博物館(2012年)、美國波士頓當代藝術學院(2012年)、日本東京原美術館(2011年)及西班牙La Conservera Centro de Arte Contemporaneo(2009年)。她亦曾參與多個群體展覽,包括美國伯明翰藝術博物館的「Third Space / Shifting Conversations About Contemporary Art」(2017年)、波特蘭藝術博物館的「Constructing Identity: Petrucci Family Foundation Collection of African-American Art」(2017年)、法國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The Color Line: African American Artists and the Civil Ri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2016年)、中國上海龍美術館的「SHE: International Women Artists」(2016年)、美國邁阿密盧貝爾家族收藏及美國國際女性藝術博物館的「No Man’s Land: Women Artists from the Rubell Family Collection」(2015年)、美國科克倫美術館的「30 Americans」(2011年)及美國國家肖像畫廊的「Americans Now」(2010年)。其作品可見於多個國際公營以及私人收藏,包括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美國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美國哈林工作室博物館、耶魯大學美術館及日本東京原美術館。
托馬斯曾獲得多個獎項和獎金,包括「USA Francie Bishop Good & David Horvitz Fellow」(2015年)、「Anonymous Was A Woman Award」(2013年)、「Brooklyn Museum Asher B. Durand Award」(2012年)及「Timehri Award for Leadership in the Arts」(2010年)。
Portrait: Lyndsy Welg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