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麒麟(1963年生於韓國)在1960年畢業於韓國外語大學學士學位。後來,他移居法國生活和工作後,繼續學習,在第戎大學主修藝術史,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在其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金一直對畫的表面感興趣。七十年代,他帶領著純黑白平面畫的趨勢;八十年代,他加以改進,在單色畫的畫面上加入細小的正方形和蛋狀圖案作為基本的元素。到九十年代,他開始運用鮮艷的原色來強調作品的二元關系。
金麒麟製作黑白色的創作已經超過十年。畫布上的顏色隨著時間而轉變,他將黑色的顏料重覆地塗在作品上,直至黑色的顏料發亮、不能再吸收任何光線。他顛倒黑色吸收光線、白色反射光線的原則,黑白色在他的作品中會變成相反的狀態。西方的油畫普遍不認為黑白色是顏色的一種,但金的單色畫作品中,黑白色則作為顏色般被使用。
黑、白、灰經常出現在金的作品中,但金認為這些無色顏料不受限於原來的狀態,作品中著重的是光亮度的差別,去除顏色和本質。作品打破隨著時間過去,所有顏色會逐漸變淡的定律,呈現顏料的曖昧狀態。黑、白、灰不只局限於無色顏料,而是應該被視為一種顏色。
金的黑白單色畫讓人聯想起艾德. 萊茵哈特的作品。金的系列「可見的與不可見的」取名自法國主義哲學家莫裏斯.龐蒂的遺作著書。金創作這件作品時重覆地塗上一層又一層的黑白顏料,薄薄的顏料噴上作品的表面,鎖著原有的顏料,去除多余的油脂。然後,金在作品的表面重覆地鑿上壓痕,來完成作品。金重覆地在作品上噴上顏料和鑿上壓痕,反映出莫裏斯的理論中感知與知覺的分別,這種重覆性的行為同時向觀眾揭示和隱藏一層層的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