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7 年12 月13 日 – 立木畫廊隆重呈獻美國著名攝影藝術家亞莉克絲.普拉格爾的最新作
品。這位來自洛杉磯的藝術家以精心雕琢的攝影及錄像作品而聞名,作品極具戲劇性,電影色彩濃
厚。在這次展出的新作系列中,普拉格爾巧妙運用不同的大小比例,就虛幻與現實之間的分野,挑戰
我們的一貫思維。立木畫廊將於1 月18 日(星期四)下午6 時至8 時在中環畢打行舉行開幕酒會,
為普拉格爾的新作展覽揭開序幕。
熟悉普拉格爾作品的人在這次新作展覽中,不難發現其舊作系列如《Face in the Crowd》(2013
年)中的一些元素。在《Face in the Crowd》系列中,普拉格爾呈現出每個人被淹沒於茫茫人海中的
孤獨與無助。新作將舊作的舞台敘事效果進一步發揚光大。當中的意象毫無保留地展現了普拉格爾獨
特的創作技巧,運用不可思議和精心堆砌的視角,將看似格格不入的場景疊放在一起,例如在陽光普
照的場景中營造細雨紛飛的畫面,再配合對形式與技巧的控制,挑戰相片及影片中所假設的自然主
義。
其中一種形式控制手法就是善用不同的大小比例。這亦是其作品在創作及裝置過程中的主要元素。普
拉格爾根據其意圖呈現的扭曲程度,將相片中的影像巧妙地放大縮小。在其近作《Hand Model》
(2017 年),相中女子伸出的一隻手被誇張放大,這借鑒於廣告及時裝行業經常將影像失實縮放裁切
的手法,普拉格爾也透過作品的名稱來帶出當中的意念。而同一手部影像更以縮小的形態出現在另一
作品《Star Shoes》(2017 年)的報紙廣告上。作品運用多重表達的方式來呈現同一影像,將當中的
意念透過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作為需要強調的主角,以及作為無關重要的細節。在這次
展覽中,普拉格爾巧妙運用不同的比例和形態,質疑相片如實呈現真相的假設,引導觀者進入其預設
的場景。
普拉格爾在新作中更積極進取地表現其過往以傳統敘事方式所創造的澎湃張力。她透過放大縮小、大
幅剪裁、層疊交錯,以及毫無脈絡的情境設定,消除了觀者全知視角的肯定,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對所
接觸的真實世界中影像建構所產生的迷失感。當今社會充斥着各種各樣的影像資訊,例如促銷廣吿、
新聞報導及社交媒體,所呈現不同版本的「真相」。然而,我們卻甚少停下腳步來深思細想,究竟在
我們觀看的過程當中,思想如何被引導。普拉格爾的作品揭示了這個問題,而且不僅呈現了她獨創的
情境,更令觀者意識到在他們自行觀察時所涉及的心理過程。
關於藝術家
亞莉克絲.普拉格爾(1979 年生於美國洛杉磯,現於當地生活及工作)曾於眾多博物館舉行個人展
覽,包括瑞士力洛克藝術博物館(將於2018 年舉行)、愛荷華州狄蒙藝術中心(2017 至2018
年)、密蘇里州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2015 年)、巴黎老佛爺藝術展覽廳(2015 年)、達拉斯高斯
邁克爾基金會(2015 年)、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2014 年)、華盛頓科科倫藝術館(2013
年)、喬治亞州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藝術博物館(2013 年)以及阿姆斯特丹攝影博物館(FOAM)
(2012 年)。她曾參與多個群展,包括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瑪克內美術館的《Telling Tales:
Contemporary Narrative Photography》(2015 至2016 年)、黎巴嫩貝魯特展覽中心的《Open
Rhapsody》(2015 年)、洛杉磯斯克博文化中心的《The Noir Effect》(2014 年)、維也納藝術館
的《No Fashion, Please: Photography Between Gender and Lifestyle》(2011 年)以及紐約現代藝
術博物館的《New Photography》(2010 年)。普拉格爾的作品可見於多個國際公營及私人收藏,
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洛杉磯縣立美術館、三藩市現代藝術館、澳
洲昆士蘭現代藝術博物館、瑞士蘇黎世美術館以及瑞典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
普拉格爾獲獎無數,曾獲頒發「FOAM Paul Huf Award」(2012 年)、「The Vevey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ward」(2009 年)及「London Photographic Award」(2006 年)等攝影大獎。她
的文字作品曾刊於多份重要雜誌,如《Vogue》、《紐約雜誌》和《W》。她的電影系列受《Touch
of Evil》由《紐約時報雜誌》委託拍攝,贏得了2012 年艾美獎。在2017 年夏季,她的首個大型公共
項目《Applause》更被搬上紐約時報廣場「Midnight Moment」的大螢幕。她與出版商Thames
Hudson 合作的重要專題著作《Silverlake Drive》亦將於2018 年6 月出版。